汽车行驶在西藏山南市乃东区昌珠镇,窗外是一片金色的海洋,沉甸甸的青稞穗压弯了秆子,仿佛在向这片土地致以最深沉的敬礼。公路上,“跟着北斗星走不迷路,跟着共产党走会幸福”的横幅,与不远处山坡上巨幅大字“党的光辉照边疆”交相辉映,在蓝天下显得格外醒目。
进入村口,一座藏式牌楼率先映入眼帘,上面红底金字写着“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克松村”。沿着村道前行,一排排印有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徽标“60”造型的红旗迎风飘扬,把整条路都衬得格外有生气。宽阔的街道上,村民们正握着铲子将收获的青稞均匀地铺在柏油路上晾晒,阳光洒下,空气中弥漫着青稞的香气与丰收的喜悦。这里,每一粒青稞都饱含阳光,每一份档案都镌刻着历史。
“这段历史我们应当铭记”
克松村,作为西藏民主改革的第一村,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印记。这里创立了西藏历史上第一个农村基层党支部、第一个农民协会、第一个人民公社等一系列具有开创性意义的组织,因此被誉为“一块红色的土地”。
如今的克松村,陈列馆成了最热闹的地方,每天都有不少参观者来这里看档案、听故事。整座建筑融合了传统藏式碉房的庄重风格与现代建筑语言,有着一股让人肃然起敬的历史厚重感,犹如一位静默而睿智的老者,默默守护着这片土地的集体记忆。
步入展厅,内部以暖灰色为主调,布局简洁流畅,灯光聚焦于一件件珍贵的展品上。展览沿着时间的脉络缓缓展开。泛黄的农奴卖身契,字迹斑驳,冷冰冰地记录着人如牲口般被买卖的价格;破旧的牛皮船、沉重的铁镣、乌拉差役的税单木牌……每一件实物都似在无声地控诉,成为旧西藏黑暗历史的真实见证。
讲解员平措卓嘎指着一份卖身契说:“这是一份平措占堆的卖身契,主要讲的是平措占堆以9克粮食和18个藏银的价格被卖到了克松庄园,农奴像牲口一样被买卖转让,没有人身自由和基本权利,这份协议就是那段苦难历史的真实见证。随着解放军进藏推翻了封建农奴制,百万农奴翻身做了主人,从此西藏人民真正拥有了尊严和幸福生活的权利,这段历史我们应当铭记,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平等与自由。”
穿过一道象征转折的拱门,展厅的色调和光线逐渐明亮起来。这里陈列着民主改革的火种:老旧的照片中,工作队进村入户、村民们第一次参与投票的场景历历在目;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一张珍贵的“土地所有证”,上面字迹清晰,宣告着千百年来依附于土地的农奴,第一次成为土地真正的主人。
再往展厅深处走去,展陈内容愈发丰富多彩。彩色照片展现着克松村今日的新貌:整齐的民居、丰收的田野、孩子们纯真的笑脸。玻璃展柜中陈列着自治区成立后的档案:50多名农民子女首次入学时的照片、克松居民手持社保卡的笑脸,与旧时代的黑暗形成了温暖而强烈的对比。
克松社区档案室管理员次旦卓嘎表示:“我们村里保管收藏的两份档案,一份是1959年前农奴的卖身契,另一份是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颁发的首批土地所有证,这两份档案是旧西藏黑暗与新西藏光明的缩影。”
2009年3月,在首个“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前夕,克松村发出《致全区百万翻身农奴的公开信》,以在新旧西藏的亲身经历为例,号召大家排除干扰,珍惜幸福生活,建设社会主义新家园。当时,藏族老人达瓦次仁在公开信上签了自己的名字,对他而言,这封公开信早已超越了一纸文书的意义。它代表着被承认的价值,“我们终于站起来了”的自豪,以及“要把这幸福之路走下去”的坚定。他动情地说:“在西藏民主改革50周年来临之际,自治区人大将每年3月28日确定为‘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作为民主改革第一村的农民,在信上签名是表达热爱中国共产党、永远跟党走的决心。”
“克松能有今天,靠的就是跟着共产党走”
不仅达瓦次仁老人,克松村的每一户家庭,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翻身档案”。
76岁的藏族老党员多吉,是翻身农奴的后代。走进多吉家的藏式小院,一排修剪整齐盛开的天竺葵花仿佛在迎接客人。屋内敞亮又干净,屋子靠窗的位置摆着沙发,对面深棕色的实木柜子里面整整齐齐码放着家里的“宝贝”。
最上层是女儿白玛央金在疫情防控工作中获得的荣誉证书和优秀毕业生证书;中间一层放着妻子次仁央宗获得的2023年度“昌珠镇致富达人”荣誉证书等;最下一层是多吉老人获得的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证书。老人告诉记者,他在克松村住了一辈子,小时候见过翻身农奴焚烧地契、文契和债约的场景,过去档案里记的是“欠了多少”“该受多少罪”,现如今家里的这些证书、奖状记的是“挣了多少”“学了多少本事”“给社会作了多少贡献”,真是天差地别。
面对镜头,多吉老人说:“我有两个小孩,一个是男孩,一个是女孩,他们总问我以前的日子有多苦,我就带他们来到村里的陈列馆,让他们看这里的新旧照片,知道我们现在住的房子、吃的白米饭都是共产党给的。克松能有今天,靠的就是跟着共产党走。”
“为红色旅游注入历史温度”
这些点滴汇聚的历史记忆,如今已成为克松村发展红色旅游最宝贵的资源。然而,收集与整理工作并非一蹴而就。
克松社区党支部书记刚组介绍,为了还原历史,他们发动村里的老党员担任“档案志愿者”,走村入户,寻找散落的老物件、老照片,录制老人们的口述历史,不断丰富和夯实民主改革第一村的集体记忆宝库。这些档案不仅为研究村庄发展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也为红色旅游注入了历史温度。
“这个过程很不容易。”刚组坦言,“许多老人起初不愿意触碰过去的痛苦记忆,我们便耐心沟通,向他们说明记录这段历史不仅是为了存档,更是为了让子孙后代不忘来路、了解今天幸福生活之源。”正是凭借着这样的信念与坚持,一份份承载着时代印迹的土地分配清册、村民身份转变文书等珍贵资料得以被逐一征集、整理出来。每一件档案背后,都连接着一个家庭告别旧制度、迎来新生的真实故事,它们不仅是家庭的记忆,更是克松村共同的历史财富,成为红色旅游资源中感人至深的重要篇章。
对于这些档案的当代价值,昌珠镇党委书记张阿奎说,下一步,克松社区将围绕乡村振兴搞好红色旅游,让爱国主义教育更深入人心,把红色档案保管好、利用好,把新时代发展的档案记录好、留存好,更好地发挥档案工作存史资政育人作用,真正为克松的红色旅游注入灵魂和活力。
这些档案不仅为红色旅游注入温度,也为学术研究提供了珍贵素材。
从更高层面看,这批档案的意义远不止于一村一域。西藏自治区档案馆副馆长仁青丹增表示:“首先,这些档案是西藏民主改革伟大胜利的历史凭证。因其具有原始性和真实性,能够有力回击分裂分子对西藏民主改革历史的曲解和恶意抹黑的分裂行径,起到了激浊扬清、去伪存真、正本清源的作用。”
“其次,”他补充道,“这些档案对弘扬与传承红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它们真实记录了民主改革时期共产党人不怕苦、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即使西藏今天已取得巨大发展成就,这种精神仍是发展的根基,而档案正是延续这一精神的重要载体。”
此外,仁青丹增说:“这批档案不仅填补了西藏民主改革在系统性研究中的空白,也丰富了多视角研究的史料基础,尤其真实反映了当时人民群众的深切呼声。从中可以清晰看出,民主改革不仅使农奴在政治上翻身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更实现了精神上的彻底解放,摆脱了旧制度的沉重束缚。”
克松村,历史与未来在此交汇。陈列馆里的卖身契诉说着过去的血泪,而家家户户的“幸福档案”则印证着当下的甜蜜。当76岁的多吉老人向孙辈讲述档案里的故事时,历史的记忆便在新一代的生命中鲜活地流淌下去。档案无声,却诉说着最深刻的真理:只有跟着共产党走才会幸福。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5年9月25日 总第4345期 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