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全国档案系统“三支人才队伍”选拔,1909名兰台英才从百万档案工作者中脱颖而出,专业人才“国家队”基本形成;从2021年底到2024年底,全国各级综合档案馆建筑面积增长19.8%,通过省级及以上档案主管部门认证的数字档案馆由307个增长至446个,增速达45.3%……这些数字凝结的,是“十四五”期间,档案人才队伍、信息化以及保障能力建设的生动实践和丰硕成果,体现了档案事业发展“支撑力”明显增强——
人才队伍建设更富成效。出台《全国档案系统人才队伍建设规划(2025—2029)》,人才队伍建设线路图愈发明晰。首次开展全国档案系统“三支人才队伍”选拔,遴选150名国家级档案专家、229名国家级档案储备专家、750名全国档案工匠型人才、780名全国青年档案业务骨干,打造结构合理、梯次有序的专业人才“国家队”,同时带动各地推进本地区档案人才专家库建设,为档案强国建设提供智力支持。构建覆盖档案领导干部、基层档案工作者、业务骨干的多层次培训体系,启动国家档案人才培养基地建设试点工作,抓好档案教育网络平台等线上培训平台建设,5年来累计培训150余万人次,有力提升干部队伍专业化水平。福建、湖北、安徽等省份举办了颇有声势的档案职业技能大赛,决赛获奖个人将成为下一届省级“五一劳动奖章”“巾帼建功标兵”等参评对象,档案工作者职业获得感、荣誉感大幅增强。
信息化建设全面提速。数字档案馆建设作为推进档案工作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性举措,实现跨越式发展。截至2024年底,全国共创建高水平数字档案馆116家,国家电网、中兴通讯等19个集团公司总部及所属953家单位建成企业集团数字档案馆(室)。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日趋成熟,至2024年,已有自然资源部等3家中央和国家机关、20个地方的50家单位完成机关业务系统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试点任务,27个建设项目通过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试点验收。中西部档案信息化提升项目稳步推进,内蒙古实施档案信息化建设提质增效三年行动,四川每年划拨专项资金3000万元支持市县级数字档案馆建设。在国家档案局首批认定的8家重点实验室中,电子档案单套管理与智能应用、档案智能开发与服务、数据归档与档案安全等重点实验室瞄准信息化建设重大问题进行科研攻关。2022年至2024年,国家档案局奖励优秀科技成果107项,一批在数字档案馆建设、电子档案管理、档案智能开放鉴定等关键性、共性问题上有所突破的成果竞相涌现。
基础保障愈发坚实。中央档案馆新馆建设项目有序推进,一史馆新馆投入使用,二史馆新馆如期竣工,各地区大力推进未达标档案馆新建改建扩建,库容饱和、设施设备老化等问题得到有效缓解。截至2024年底,全国3303个综合档案馆总建筑面积达1690.7万平方米,较2021年底增加279.9万平方米,其中,库房建筑面积增加102.9万平方米。国家档案局不断强化档案安全基础能力建设,作为国务院安委会成员单位首次接受安全生产工作年度考核,不少省份也将档案安全纳入平安建设考核。档案安全管理责任制度不断完善,档案服务外包安全监管纳入档案安全常态化监督检查范围。6个区域性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中心全部建成并通过验收,带动区域内档案安全保管保护能力整体提升。档案数字资源安全管理得到有效加强,多地实现馆藏全部档案数字资源完整备份、重要电子档案异地异质备份。
基础越扎实,发展后劲越足。推动档案强国建设,尤需夯实基础、筑牢根基。这是我们“十四五”时期的一以贯之,也将是未来的常抓不懈。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5年11月10日 总第4363期 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