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天水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2025年01月23日 星期四
珍档赏析

珍档赏析(五十四):国立十中清水籍同学录

发布日期:2023-04-07 11:00

档案名称:国立十中清水籍同学录

收藏单位:清水县档案馆

内容赏析:

清水县档案馆馆藏国立十中清水籍同学录为国立十中自1938年在清水建校,1946年回河南期间,清水籍学生花名册。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侵略军很快侵占了我华北大片领土。1938年初,河南省会开封失守,晋皖等地区相继沦陷。具有民族气节的有志青年,不甘沦落,纷纷西逃秦陇,国26年(1937)晋鲁东北等地学生3000多人集结天水,成立陇豫公学。因地方窄狭,不敷应用,遂于12月迁来清水,成立国立甘肃第二中学,国民政府教育部督学许逢熙兼任校长。28年(1939)年4月,更名国立第十中学。校本部在文庙(今原泉小学址),设高中部和小学部;初中部设在永清堡(今清水一中址)。后因校舍狭窄,高二部迁永清堡,初中第五部迁往张川镇。35年(1946)6月,国立十中东迁河南新乡。

校设教务、训导、事务、体育主任各1名,职员若干人。另有会计室、图书馆等,各设主任1人,助理员若干人。中、小学各部均设部主任1人,教导主任1人,庶务员1人。高中部设军训教官1人,初中部设童训教员1人,每班设导师1人。国立十中教职工300 多人。除中学教师外,也有大学教授、讲师及助教任教,各科教师齐全。所用仪器、教具由教师自制。数名学生使用一套课本。在清水8年间共培养高中、初中、师范毕业生6000多人,培养小学毕业生1000多人;保送空军学校、骑兵学校、兽医学校、空军通讯学校及远征军学生共 862 人。

国立十中学生多来自沦陷区和战区,全部享受贷金(公费)待遇。新生入学后,高中学生必须进行军事训练两周。许多学生因水土不服,生病者较多,多数患有疥疮,学校在永清堡西侧设疗养院1处,在温泉修简易病房 10多间,供学生沐浴治病。

学生在中共地下党员的启发教育下,倾向革命。师生中成立“励学读书会”“海燕社”、“燎原读书会”等,除互相研讨功课外,还传阅进步报刊。民国 30年(1941),因学校部分管理人员贪污公费危及学生生命,学生一年病死50多人,激起第一次学潮,校长许逢熙被迫调离。继任校长高维昌,虽整顿学校,重编班级,但问题未能得到解决。民国34年(1945),又爆发“反贪污”、“反专横”、“反极权”的第二次学潮。学生会组织在中共地下党党员周震中(教师,后在北京国际外交学院任教,已离休)指导下,于官方进行斗争,使高维昌被撤职,追回部分贪污款项。同年5月,教育部派瞿韵武出任校长,健全各项制度,定时检查总结,教学秩序恢复正常。

国立十中在清水期间,先后有160多名清水籍学生人学就读。为清水培养高初中毕业生约100多人,其中高中20多人,中师29人。这百余名学生中安树义考人中央政法大学,阎启昌考人北平朝阳法学院,崔世勋考人西北大学,王慧明考人兰州医学院,陆荫仁、杨兆英、陈明霞考人西北师范学院,刑嘉禄考入西北医学院。一部分于建国前加人中国共产党组织,后成为清水、张家川两县的领导干部和各条战线的骨干,其中以党政干部、中、小学教师和医务工作者较多。另外尚有30多人分布在外地10省、市(包括台湾)工作。有的已成为知名记者、专家、教授和领导干部。民国30年(1941)专设“清水班”。31年(1942)协助清水县创办县中学,有些著名教师兼职任教。

国立十中自1938年在清水建校,1946年回河南,共在清水驻扎8年多。清水人民同数名十中师生同患难、共甘苦,风雨同舟、相濡以沫,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与友谊。清水人民以博大的胸怀和辛勤的汗水,哺育了大批中原优秀儿女。使他们在硝烟弥漫、田园被毁,亲人死难,骨肉流离的国难家仇的悲痛境遇中,安身在宁静美丽的山城——轩辕故里,生活安定,衣食无缺;学习知识、弦歌不缀地完成了自己的学业,接受优秀的中国文化传统,陶冶了自己的道德情操,一批一批走向抗日和解放事业的前线,肩负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使命。至今十中校友把清水当做自己的第二故乡,怀念清水的山山水水和一草一木,辗转难忘这段美好的生涯!十中师生也以自己的真诚奉献,为清水培养了一大批有用的人才,为清水的教育事业做出突破性的贡献,同时也从政治、经济、社会多方面促进了清水的发展。

友情链接:
主办单位:天水档案局
承办单位:天水档案馆
地址: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民主西路34号
   ICP备案号:陇ICP备1000089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