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各地档案馆推陈出新,一系列主题鲜明、形式生动的精品展览频频“破圈”,吸引了社会各界的目光。这种从“养在深闺”到门庭若市的转变,不仅是展览热度的提升,更是档案工作从专业领域走向公共空间的转型。推动这一转型的核心动力,在于策展理念的根本性变革——从“有什么展什么”的史料汇编,转向“公众想看什么、需要什么我们就策划什么”的精准供给与创意表达。要实现从干货到爆款的跨越,需在三个维度上实现突破。
叙事上,要用小切口讲好大历史,让展览有共鸣。北京市档案馆“教育强国复兴中华——北京毕业证书专题展”的成功实践,正是得益于其精巧的叙事切口:它没有泛泛地展示北京教育史,而是聚焦毕业证书这一每个人都拥有或渴望拥有的情感物件。通过“一人一证”的形制变迁,将宏大的历史叙事融入个体的物品中,让观众在寻找自己同款证书身影、共鸣自身青春故事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了历史的洗礼。
按时间顺序罗列史料固然系统全面,但往往容易流于平淡,难以触动观众。要学会用“讲故事”的逻辑代替“列清单”的逻辑。在这方面,中国科学院档案馆举办的“科学丰碑档案基石——中国科学院著名科学家档案展”值得借鉴。展览打破传统边界,以学科作为划分,聚焦百位中国科学院科学家,以300余件珍贵档案为载体,不仅呈现论文手稿、工作笔记、课程讲义等承载科研成就的档案,更精心纳入科学家野外考察声像档案、使用过的显微镜与计算尺等实物档案。尤其通过复原“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钱三强的家中书房场景,生动诠释科学家精神的深厚内涵,让历史叙事变得更加生动深刻。
形式上,要从静态陈列到多维体验,让展览有趣味。玻璃展柜和文字说明已无法满足当前人民对精彩故事呈现的需求,引爆热情的关键在于创造“可感可触”的沉浸式体验。这意味着策展必须拥抱新技术、新形式。福建省档案馆在侨批档案活化利用中创新打造“侨批馆之驿里巷”实景解谜体验项目,以“重叠空间”为隐喻,联结虚拟历史驿站与现实展厅,观众借助解谜手账探寻隐藏剧情,让档案展览从单一的观展体验延伸为综合的文化体验。宁德市档案馆则探索了跨界融合之路:推出“宁小档”“宁小盒”卡通IP形象,以其简牍元素、甲骨文纹样的设计承载文化内涵,还围绕IP开发帆布包、线装书等文创产品,更打造“走进兰台”科技展厅,让观众动手体验归档流程、参与知识答题。这种将档案文化与潮流形式深度绑定,同样以“可参与、可感知”的体验打破静态局限,让档案故事在多元场景中鲜活起来。
传播上,要从被动开展转变为主动营销,让展览有流量。在注意力经济时代,优秀展览必须善于自我营销,主动走入公众视野。策展工作的终点不应是开幕,而应贯穿全过程。陈嘉庚纪念馆便精准贴合青年知识获取习惯与文化传播革新趋势,构建起全链条传播矩阵:借“嘉庚精神宣传月”发布《嘉庚建筑纸模制作》等短视频,联动“嘉庚号”地铁主题车厢、主题文创打造“线上引流—线下体验—二次传播”机制;更推出“云游嘉庚”小程序,以知识问答、趣味拼图促进用户分享裂变;还与上海鲁迅纪念馆等合办线上联展,凭馆际资源共享形成全国辐射效应,让展览在全周期传播中持续聚拢流量。
一个能够破圈的档案展览,其价值远超一次简单的宣传教育活动。它不仅极大地提升档案馆社会能见度和美誉度,更在润物无声中构建国家集体记忆的生动实践。从叙事、形式到传播的全流程革新,标志着档案策展能力的与时俱进,也是新时代发挥档案育人作用的必由之路。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5年10月20日 总第4354期 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