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天水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2024年04月23日 星期二
名人档案

张世英

发布日期:2012-04-20 08:56

张世英(公元1843年至1915年),字育生,人尊称张育老,秦州区人。父荣以手工业起家。7岁丧母,事父甚孝。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举孝廉,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考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庶吉士。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选任山东定陶县知县。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出任陕西甘泉知县。此后,在陕历任11县知县和2州知州,至渭南府授中宪大夫、正四品知府。所至皆革陋规、清积讼、倡教育,由是民多爱戴。

张世英在陕历任州、县官,以清弊恤民为要务,多有善政。在加强地方组织方面,设村长、社长、里正,分级管理,以息讼、防盗、积仓、劝学为任务,执行数年,人称清宫。在城固清除了多年的堰工积弊,并另筹基金,存款生息,做为经常维修费用,减轻了人民负担。在武功任上,清理渭滨新旧玗田纠纷,使多年不能解决的旧案得到公允处理。在蒲城任内,清查了积年以熟报荒的陋弊,增加田赋收入一万五千银两。在长安,乘木筏在洪涛巨浪中查勘农田受灾实况,赈济灾民,剔除以往从中虚报渔利的陋习。由于政绩为“三秦之最”,循良为“全陕第一”,五次受到传旨嘉奖,秦民呼“张青天”,立碑纪念。每年关中麦黄时,陇南各县农民多去关中赶麦场,张世英先管饭,然后搭工开镰。为了不使“麦客”受损,张世英严禁麦主以劣质币给“麦客”。此举虽然出自同乡之由,但也体现了张世英关心下层穷苦百姓的美德。

张世英一生为官清正,政绩最突出的是兴教办学,发展文化。渭南在陕向称难治,在任渭南知县、知府期间先后兴办学校200余所,宣讲所100余处,并要求狱中囚徒日夜读书,农民如不记熟当日应记之字,不敢贸然进城。张世英充任陕西乡试考官时,最爱奖励优才,培育士子,得人尤盛。创立正蒙、宗铭两书院。民国初年,回故里后捐银七千两,创办亦渭学堂(解放后改名解一小学)。在筹办自治时,兴办夜分学堂,使城乡人民皆有读书机会。在普及文化方面,起到启蒙促进作用,乡民莫不称颂。张世英办学教人,品学并重,不泥古今,以实用为主。

壬子年(公元1912年)春,秦州在黄钺倡议下,响应辛亥革命,宣告独立,张世英任临时军政府总务处长。省方保皇派派马忠孝率军压境,势欲动武。张世英恐祸及地方,便率士绅数人,挺身前去与马忠孝商定和议,地方幸免一场战火,又助黄钺安民保境。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白朗陷城,继之大军云集,守城官兵军粮供给不足,张世英即捐助家存 300石谷,以支军队给养,而使地方得以安宁。张世英思想民主,意识开放,顺应时代潮流而进。清末民初,在天水四乡创办乡自治会,倡民主,革旧俗,扫文盲,以开民智,以兴民主。当时好多人泥于旧习,一时不能接受,守旧派多有微词,他们反对举义、自治,编谣云:“天水若要好,先死张育老”。民谣:民国下去了,张育老没得了;民国起来了,张育老又来了。张育生能从清朝一翰林走向民主革新,在当时实属不易,堪可称颂。

张世英平生做人,重在实际,不务虚名。遇事则坚忍持重,谋而后动。持家教子及论学以理学为主。所编《夜分学堂课本》,浅近通俗。著有《韵文集》《二语择要》,皆近似今天的语体文。张世英不但热心教育,而且善于理财,时省督署因帐务不清,发生困难,曾请张世英去整理财务,历时不到一载,清理完毕,颇有成效。

张世英殁后,灵棚三撤三起,延长数十日,吊者不绝。渭南民不远千里,前来吊唁。地方人士私溢:“惠勤”,并改故居二郎巷为“育生巷”以作纪念。著有《归山文牍》4卷,未刊行。


友情链接:
主办单位:天水档案局
承办单位:天水档案馆
地址: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民主西路34号
   ICP备案号:陇ICP备10000894号-1